社会保障兜底线 编密织牢“安全网”
2021年03月22日 15:59:00
来源:山西日报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指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决战脱贫攻坚,我省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扶贫行动、特殊群体关爱行动,落细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扶助特殊困难群体,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统筹解决问题,动态管理,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未脱贫人口兜底保障实现全部“清零”,筑牢了最后一道防线。
密织“安全网” 幸福有保障
住进县里的敬老院,娄烦县静游镇新庄村李二电老人笑意盈盈:“住得舒适、吃得舒心,穿衣看病都有人管,每月还有零花钱,敬老院里真幸福!”
每屋都新配液晶电视,新改了暖气,食堂添了包子机、饺子机,配了大功率洗衣机,有了健身、娱乐设施,图书室、卫生室新增了红外线测温仪、呼吸机、制氧机等设备,老人们流感疫苗全覆盖,小病不出门。平日里社工来探望,集体过生日,敬老院里幸福满满。
特困供养对象小康路上不掉队。攻坚贫困,娄烦县将“三类人群”,即60岁以上孤寡老人、残疾孤寡老人、18周岁以下孤儿,共903名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对象,全部纳入特困集中供养,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应养尽养。
我省规范特困供养人员管理,除集中供养外,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也做到平时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社会保障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护网。决战脱贫攻坚,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紧盯特殊困难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持续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有力举措,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精准到户到人。
应保尽保。“搬进了市里集中安置区怡居苑小区,有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还办了房屋不动产登记证,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忻州市忻府区阳坡乡何家庄村搬迁户贾润有满怀喜悦。我省全面排查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累计排查370余万人,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惠及51.5万贫困人口。
分类施保。实施单人保,打破低保以家庭为单位准入限制,建档立卡特殊群体可单独立户享受救助,实现“保一人、脱一户”;实施低保渐退期政策,脱贫暂不脱保,“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其稳定脱贫。
提高标准。农村低保连续5年提标,全省平均达到5319元,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同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农村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急有所纾。交口县康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穆小军2018年脱贫。2019年,他在外打工时不慎摔成重伤,下肢瘫痪,家庭陷入困境。交口县民政局先行救助,予以5000元临时救助款,镇村两级干部为其申办低保,及时给予保障。我省临时救助145.7万人次。
聚焦特殊群体,我省关爱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省、市、县全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将5300余名孤儿、4500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时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3.6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关爱保护。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惠及60.65万残疾人。
助力精准脱贫,社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我省加大力度,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财政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同时,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由市县政府代缴全部最低档次养老保险费,60岁以上直接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经过艰苦努力,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扶贫工作实现信息核实率100%、参保率100%、待遇发放率100%。社保政策稳稳托起了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
小病没负担 大病有救助
忻州市繁峙县集义庄乡净林村李大爷因冠心病,住院救治14天花费8.43万元,这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犯了愁。出院时直接一结算,家人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我省实行“三保险、三救助”政策,李大爷住院个人自付部分只有6100多元。
因病致贫返贫以前并不鲜见。我省在全国率先改革创新,积极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帮扶政策,通过综合保障将住院总费用平均报销比例提高到90%,并实行“一站式”结算,贫困户住院不用垫付大额住院费,惠及203.96万人次。
我省大病保险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报销起付线由1万元降低到5000元,报销比例从75%提高到80%,取消封顶线。
看病买药原先是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沉重负担。全省医保部门进一步优化简化办理流程,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鉴定职责下放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医保部门不再重复鉴定。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29.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门诊慢性病保障政策。同时,我省还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两类常见病患者药费大幅下降。
医保报销能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着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9年底,我省11个市全部实现市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4项待遇“一站式”结算。
消除后顾之忧,幸福生活才能更踏实。如今,我省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安全感。
鼓起精气神 阔步富裕路
帮扶特困群体,扶贫扶志扶智都不松劲。
“有了这些‘助手’,如厕、做饭方便多了!”长治市潞城区店上镇赤头村肢体残疾人吕海霞连连点赞。安高位遥控灯,配低位灶台,旱厕地面改造,装防触电装置,设沿墙扶手……潞城区根据不同残疾人特点和需求,一户一方案设计,有针对性地为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我省积极实施助残扶贫工程,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开展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免费适配等工作,切实增强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和创收、增收能力。大同市云州区重残青年曾军伟主动向村委会申请退出特困供养户,借助电商平台走上富裕路,带动更多残疾人自强自立、就业增收。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干部帮扶!”繁峙县大李牛村李二兰60多岁,丈夫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识别为贫困户。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积极帮助她解决实际问题,修整了房屋,申请了低保和小额贷款补助。作为脱贫低保户,村干部逢年过节都慰问看望她,李二兰精神焕发。
聚焦减贫防贫两大重点,我省精准发力,“一户一案”“一户一策”落实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政策。2020年,对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两类户”人口,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明确监测对象、范围、方法、程序,针对性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险、社会和志智帮扶6类措施全覆盖。
2020年开始,省级将连续3年每年拿出1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一户一公岗”托底安置,2020年需安置的6225人全部落实岗位。
精准排查,不漏一人。我省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和残疾人社保政策落实排查行动,符合条件的未脱贫人口纳入低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办理残疾证落实“两项补贴”。
我省兜牢养老保障,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省委出台决定、省人大立法、省政府制定实施意见,我省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并行建立了标准适度、能兜住底、可承受、可持续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激励子女履行赡养责任,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支持,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养老和返贫致贫问题。制度从2021年1月1日起顺利实施。
1月15日,我省第一笔城乡居民补充养老金在晋城市沁水县发放,25148名65周岁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享受待遇。
一项项脱贫攻坚兜底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一件件雪中送炭的民生实事开花结果,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编越牢,成为贫困群众阔步共同富裕路的最大底气和最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