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政发〔2021〕60号
临县安家庄乡人民政府2021-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各农村支部、村委: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思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用化学品投入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广,推进全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原则,促进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我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促进生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产业发展相衔接,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二)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抓住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率先在主要区域、重要流域和优势产业取得突破。
(三)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机制。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用化学投入品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减排。加强集成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坚持责任明晰,主体参与。明确农业生产者面源污染防治义务,提高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意识。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对不合理使用农业化学品、过度种植、过度养殖,造成土壤、水体、生物和大气污染的种植(养殖)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由其承担污染治理与经济赔偿性。责任。
(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考虑,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清洁生产。加强广泛宣传教育,营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社会氛围,以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采取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全乡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三基本”:即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四、重点工作
(一)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在春秋两季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捡拾活动,对乡内交通主干道及通村公路沿线、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二)减少化肥农药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1.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引导全乡农民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不合理施肥习惯,减少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2.在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用量,严禁在蔬菜、瓜类、果品等作物上使用高浓度、高残留农药,控制棚室蔬菜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控制农药残留量。
(三)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拓展秸秆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途径,大力推广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技术和秸秆养殖技术;鼓励群众利用秸秆做基料,发展食用菌产业。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减少土壤污染影响。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督促落实。乡政府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赵志保、乡长闫文瑞任组长,吕小虎任副组长,李守祥、刘奋勤、杨阳、刘志强、高军锋、柳娜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吕小虎兼任。领导组负责协调指导全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负责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环节和工作进度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村要按照实施方案制定的工作任务目标,做到各负其责,认真督查,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做好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如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将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三)加强宣传,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微信等平台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做好农业环境保护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落实,营造全民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临县安家庄乡人民政府
202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