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临县城庄镇委员会
临县城庄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城庄镇关于推动“五个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村(社区)、镇直单位:
《城庄镇关于推动“五个振兴” 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已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临县城庄镇委员会
临县城庄镇人民政府
2023年5月8日
城庄镇关于推动“五个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奋进“大力实施‘五化战略’,加快建设‘五个临县’”新征程,建立乡村振兴“1115+N”工作推进机制(即坚持党建一个引领,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一个方针,围绕镇党委”抓党建、强基础、树新风、促振兴”一个党建思路,紧扣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个主题,以点带面,打造N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县率先探索出具有城庄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城庄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从2021年至2025年设立五年过渡期。按照镇第五次党代会安排部署,未来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五个城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镇年均生产总值增长8%;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5%,全镇农民旅游业收入年递增20%。全镇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乡村旅游、康养基地、产业强镇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蹚出一条山区乡镇高质量发展的富民强镇新路子,实现城庄镇“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到2025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平稳过渡,有效衔接、有机贯通,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一区五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最大的枣木香菇产加销基地、特色小杂粮品牌基地和生猪、黄牛养殖基地,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两带六区”规划和产业强镇目标基本实现,成为全县现代农业排头兵;在一个战场打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场战役取得重大突破,蹚出一条山区乡镇转型发展的富民强镇新路子;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一)围绕产业振兴是根本,推动乡村振兴
充分挖掘城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产业“特”“优”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两带六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建设产业兴旺的村(社区)。
1.发展特色产业。以湫水河和城庄沟河“两条河带”为轴心,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抓住国家产业强镇创建机遇,以“枣木香菇”为特色,以“全产业链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全面推进菌棒生产、木屑加工、菌种培育、香菇交易市场、废弃菌棒生物质燃料加工、香菇深加工等产业强镇6个项目良性运行,形成链条互补,实现延链、强链、拓链,全面建成枣木香菇产业强镇。围绕打造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区”目标,全面推进湫水河沿岸千亩枣木香菇园区、300亩羊肚菌园区、就业指导园区、技术研发服务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园区“一区五园”建设和郑家湾村20万棒、赤崖会村20万棒香菇基地项目建设,打造城庄“枣木香菇公共品牌”。在原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在湫水河和城庄河沿岸打造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不断推动全镇原有设施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在2022年5个村试种贵妃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广贵妃杏经济林木种植,培育特色林业产业。
2.壮大传统产业。依托城庄镇万亩核桃林,大力实施核桃林提质增效工程,进行品种改良和标准化管理,建设核桃标准化管理园区、提升城庄核桃的品质;积极支持山西欧莱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销售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引导农户破壳取仁,由原来卖带壳核桃转变为卖核桃仁,增加收入。做大做强松峪沟、东柏村沟小杂粮、马铃薯产业,抓好绿色谷子、肾形大豆等优质小杂粮和脱毒马铃薯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引导小杂粮、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城庄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坚持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循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农畜结合、林牧结合和粮经饲统筹,大力发展山域养殖、沟域经济,做大做强猪、羊、牛、鸡四大优势养殖业,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场、户建设,重点发展曹家岭、后南峪、东旭养殖场生猪产业和明旺塔肉鸡养殖业,加快推进郝家湾村400头牛、松峪村300头养牛场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县影响力的肉牛、生猪、肉蛋鸡养殖基地。
3.探索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城庄文旅产业,以西北部太平沟片区为主,依托太平水库、大度山、紫金山自然风光、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结合富有晋西北特色的五和居民宿民居,打造太平沟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大度山观光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紫金山康养旅游区;以东部郝家湾片区为主,依托曹家岭水库和城庄沟林场、郝家湾等村原始、人工森林生态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利用务周会、沙坡底等移民村拆除复垦土地,打造集果蔬采摘、农家乐、休闲垂钓、消暑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区。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阳宇会数字乡村建设为依托,聚焦城庄镇枣木香菇、设施蔬菜、马铃薯、谷子、草食畜牧养殖、休闲农业等产业,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镇域所在地城庄村为中心,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商贸区;发挥吕临能化、京能电厂及铁路集运站、太佳高速临县北出口、339国道等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成立电商联盟,加快发展直播带货,着力打通直播机构、电商集群、物流仓储、品牌营销产业链条,实现行业优质资源整合,推动直播电商赋能城庄农特产品转型疏解,拓展区域内农产品上行渠道,引领农业产业新发展。
(二)围绕人才振兴是关键,推动乡村振兴
1.多措并举引才,扩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回引支持计划,依托现有资源,摸清人才层次和需求特点,围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盘活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一起抓。以阳宇会村王海燕、王艳芳、小马坊张锋、松峪刘保、郑家湾郭小飞等返乡创业成功人士为典型示范,坚持以创业带就业,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工商业主、“新乡贤”等返乡留乡下乡创新创业。
2.优化环境留才,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加大人才的激励和扶持力度,为各类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人才,在符合党员发展原则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入党;对有管理才能、热心服务、致富意愿和能力强的党员人才,优先推荐进支部班子或担任支部书记。加快新乡贤馆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融入机制,进一步植入乡情维度,激发新乡贤的荣誉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在服务镇村产业发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综合施策育才,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完善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推进“师带徒”人才下乡、“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等行动,组织引导党政、科技、金融、教育、卫生、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每年开展镇村干部素质提升、企业负责人培训、农村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创业创新群体。
(三)围绕文化振兴是灵魂,推动乡村振兴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大力争取公共文化资源倾斜支持,加快各村、社区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质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助力打造城庄特色文化品牌,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升服务实效。延伸公共文化“微阵地”,提升一批农村文化图书室的服务水准。创优公共文化“微服务”,开展戏曲、歌舞进村、电影巡演、文艺晚会等文化下乡活动。
2.培育文明乡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孝心基金工程为抓手,继续推进引深“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积极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推进移风易俗,制度化推进《城庄镇移风易俗工作三项措施》,深化落实《城庄镇移风易俗追思会操作规范》,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镇基本形成优生优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孝亲敬老的社会新风尚。倡树文明乡风,不断除陋习、树新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3.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为内涵的吕梁精神,进一步挖掘临县革命史。修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松峪村晋绥三分区、三地委旧址,建设革命纪念馆、村史馆、村贤馆、廉政教育基地“四馆合一”的红色教育基地,追忆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一往无前、浴血奋战的光荣事迹,感受革命先辈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倡导文明乡风。
4.挖掘乡土文化。充分挖掘优秀的人文故事、民间传说、文艺表演、饮食文化、等乡土文化资源,繁荣地方传统文化。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及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库,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秧歌、戏曲等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传递优秀文化,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增强城庄镇文化软实力。
(四)围绕生态振兴是支撑,推动乡村振兴
1.改善人居环境。突出“路、水、暖、气、电、网”等重点,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促进农村、乡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六乱”整治为抓手,持续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战,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特色风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利用,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增绿行动,进一步改善美化乡村环境。全力打造阳宇会、松峪、太平、武家坪等美丽宜居示范村,扎实推进湫水河、城庄河沿线生活污水收集转运工作和太平沟沿途村庄风貌提升。不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创建成果,促进乡村美丽宜居。
2.管好河道和林区。压实河长责任制,落实常态化巡河检查长效机制。抓实抓牢河道面源污染治理,促进水生资源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通过农村水网管道科学建设,达成雨污分离,减少污染面源,有效改善湫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持续排查整治防洪工程隐患,确保防汛安全万无一失。压实林区责任制,强化林业管护人员管理和培训,进一步规范造林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禁牧、休牧、轮牧举措,严禁在休牧期放牧和轮牧区超载过牧,鼓励舍饲圈养,控制散养放牧,切实做好新造林地和重点林区的管护,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巩固退耕还林和通道绿化成果。
3.做好村(社区)保洁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村(社区)《保洁员工作制度》,加强岗位管理,明确目标责任,常态化开展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环卫保洁工作常抓不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治理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清洁工程,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建立“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五)围绕组织振兴是保证,推动乡村振兴
1.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紧扣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因地制宜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持续提升村(社区)“两委”队伍知识化、年轻化水平,强化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培训提高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推进农村“八大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岗位、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激发活力。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健全村(社区)党员积分激励机制,树立“拿工作说话、凭实绩交卷”的鲜明工作和用人导向,真正做到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鼓励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扎根农村。
2.创新党建模式。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巩固深化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专项行动成果,探索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持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的统一领导。在2022年打造的湫水柏林苑社区“五心工作法”、松峪村“五村治理模式”、郝家湾村“强化护林防火,守护绿水青山”、小马坊村“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四个党建品牌基础上,在全镇21个村(社区)支部进一步探索创新党建品牌,努力形成处处有亮点、层层有典型、村村有特色的“一村一品”党建品牌生动局面,建设党建示范高地,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3.强化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年为抓手,把制度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进一步创新和规范镇村两级各项工作制度。加强镇党委会工作制度,落细落实《城庄镇片组工作管理制度》和镇村两级组织和干部职责清单和任务清单,实现制度化管人管事管物。创新推进网格化建设,把村级治理要素全部纳入网格,使各项工作畅通有序有力。健全完善村级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村级经费落实到村、使用在村。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扶贫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建好用好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加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以“阳光管理”让群众明白,促干部清白。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全面推广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及运行流程图,构建完善“一单一图全公开”机制,督促指导村干部“看图做事”、村民“照单监督”。
4.发挥党组织领办功能。把村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创新实行“党建+企业(合作社)+基地+群众务工”机制。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坚持“支部主导、农民自愿”“依法组建、规范运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跨村联建”模式,全面推行党组织进驻合作社、农场、企业、产业园区等,发挥党组织领导功能,推进党建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城庄镇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
三、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双组长,其余班子成员、各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包村(社区)干部、村(社区)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经济发展办,办公室主任由经济发展办主任兼任。
二是层层压实责任。各村(社区)都要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度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各村(社区)每年向镇党委政府报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出台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细化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包片包村干部抓乡村振兴责任,压实支部书记抓乡村振兴主体责任。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统筹解决好“三农”工作,把握好工作时度效。
三是强化考核运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奖罚分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考核结果运用落地落实。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督查内容,作为村(社区)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