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吕梁临县:深耕文明实践 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06月16日 10:53:05 来源: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六月的吕梁临县,青山叠翠,湫水欢歌。城庄镇的食用菌大棚里菌香四溢,前青塘村的粽子生产线热火朝天,孙家沟村的古院落游人如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与乡村振兴深度交融,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风淳、文化活的壮美画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揭晓,临县一镇两村荣耀上榜,这既是对过往实践的最高褒奖,更标志着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临县大地徐徐铺展。

织密文明实践网络 筑牢乡村振兴“精神堡垒”

清晨的碛口镇李家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铜锣声准时响起。老党员李建国摇身一变成为“方言宣讲员”,用带着乡音的“土话”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村里的脱贫故事娓娓道来。“老李讲得比电视剧还精彩,听完心里亮堂多了!”村民张秀兰笑着说。这样接地气受欢迎的宣讲,在临县已形成“固定节目”,全县组建的500余支“百姓宣讲团”,年均开展理论宣讲2000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阵地建设方面,临县创新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在木瓜坪乡张家沟村,由百年窑洞改建的实践站里,农家书屋、非遗工坊、数字影院一应俱全;在湍水头镇,废弃的供销社变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既保留着老建筑的历史韵味,又承载着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现代功能。目前,全县23个乡镇实践所、500个村级实践站实现标准化建设,33处红色教育基地、非遗展馆纳入文明实践矩阵,构建起“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网络。

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激活乡村振兴“经济引擎”

安业乡前青塘村的粽子产业园内,全自动生产线飞速运转,一只只裹着粽叶清香的粽子正打包发往全国各地。“我们村的粽子用的是千年古泉和有机糯米,去年产值突破1.2亿元!”村支书张新文介绍道。依托传统技艺,前青塘村打造“粽子+”全产业链,开发出真空包装粽、速冻粽等20余种产品,带动8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村里还利用泉水湿地资源,打造出“北方水乡”旅游品牌,每逢节假日,游船穿梭、民宿爆满,实现了“一只粽子富一方百姓”的蝶变。

城庄镇则走出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在阳宇会村千亩食用菌园区,智能温控大棚里,香菇菌棒整齐排列,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园区旁的生态观光园里,游客们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美食。“周末带孩子来这里,既能亲近自然,又能了解农业知识,特别有意义。”来自太原的游客李女士赞不绝口。如今,城庄镇“一区五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农文旅融合产值突破5000万元。

涵养文明乡风民风 厚植乡村振兴“文化沃土”

走进兔坂镇,村头的“红黑榜”格外醒目:谁家主动参与环境整治上了红榜,谁家大操大办进了黑榜,村民们一目了然。“以前村里办丧事,吹鼓手、流水席能摆三天三夜,现在简单又体面,还省下不少钱。”村民刘大爷感慨道。临县创新推行“一约四会”和积分制管理,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全县婚丧嫁娶费用平均下降60%,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文化传承同样亮点纷呈。在三交镇,中央后委机关旧址前,一群小学生正在聆听红色故事;在碛口镇,国家级非遗道情戏《大河清清》正在紧张排练;在红枣博览馆里,游客们沉浸式体验千年枣文化……临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红枣文化资源,打造出10条红色研学路线,培育了伞头秧歌、临县大唢呐等特色文化品牌。其中,道情戏《大河清清》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剧《刘胡兰》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文明浸润乡村,实践赋能振兴。从理论宣讲的声声回响,到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从乡风文明的悄然嬗变,到文化传承的薪火相传,临县正以文明实践为笔,以乡村振兴为纸,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下一步,临县将持续深化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湫河两岸,让振兴之歌响彻临州大地,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农村。



主办: 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06004910号-3 网站地图  
邮政编码:033200   网站技术服务电话:0358-4421987
网站标识码: 141124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2402160002号